GNSS/RTK天线/高精度天线

12年卫星导航行业积累

深圳市红心科技电子有限公司

全国服务热线:

188-2651-7057

新闻资讯

您的位置:主页 > 新闻资讯 > 公司新闻

GNSS天线增益越高越好吗?

2025-07-24

GNSS天线里,增益只是诸多参数之一,盲目追高往往适得其反。你需要先弄清楚:说的是辐射增益还是有源放大增益?系统链路真正关心的是C/N₀、相位中心稳定、群时延一致性、抗多径能力等综合指标,而不是单一“dB”数字。

1. 先分清两个“增益”

天线辐射增益(G):由天线本体形状、尺寸、地板决定,一般小型陶瓷贴片在1~5 dBi之间。

有源天线总增益(G_total):= 天线辐射增益 + LNA(低噪声放大器)增益 – 电缆损耗。宣传页常写“28 dB、35 dB增益”的,多指LNA增益而非辐射增益。

把这两者混为一谈,就容易陷入“增益越高越好”的误区。

2. 为什么“太高”可能反而更差

接收机前端饱和:LNA增益太大,强干扰信号(蜂窝、广播、宽带噪声)同样被放大,接收机输入级可能压缩甚至失真。

动态范围缩小:放大器吃掉了接收机本该具备的余量,弱卫星和强干扰之间的差距放大后更难处理。

自激风险上升:高增益叠加不良阻抗匹配,会形成寄生振荡。

群时延与相位中心稳定度问题:追高增益常意味着复杂匹配或更窄波束,可能让群时延曲线抖动加剧、相位中心随仰角漂移,对高精度测量(RTK、授时)不友好。

功耗与热设计压力:高增益往往伴随更复杂的有源前端,功耗上去、温漂上来,反过来影响噪声系数。

3. 链路预算才是关键:看C/N₀而非单点增益

接收质量用载噪比密度 C/N₀(dB-Hz)**衡量。你真正要做的是:

计算电缆、连接器、分支器带来的损耗;

评估天线噪声系数(NF)和LNA增益如何抵消这些损耗;

确保在最不利卫星仰角、最差环境下,接收机仍能获得≥35~40 dB-Hz的稳定C/N₀(视具体应用要求而定)。

如果电缆很短(几厘米),用28 dB增益的有源天线往往够用;若天线到主机距离十几米甚至更远,才需要更高放大增益去补偿线路损耗。

4. 辐射增益不是越窄越好:多径与覆盖要兼顾

高辐射增益往往意味着主瓣集中、波束更“窄”:仰角低的卫星、被遮挡反射的路径可能被压得很低。对城市峡谷环境,多径反而更严重。

适度宽广的方向图能保证全仰角覆盖:GNSS卫星分布在天空半球,太窄的波束会造成可见卫星数下降。

抑制地面反射:优良设计会在低仰角方向适度抑制,以降低多径,而不是简单提高主瓣峰值。

5. 噪声系数(NF)与滤波比“增益”更要命

一个低噪声(NF<1 dB)的LNA,往往比单纯再加5 dB增益更有意义:

低NF提升的是信噪比源头;

前置滤波(SAW/BAW)对带外干扰的抑制比增益更重要;

线缆损耗前的首级性能决定上限:把好第一道关比后面补救强得多。

6. 不同应用的“合理范围”

这里不是建议硬性数值,而是给个常见区间:

通用车载导航、定位盒子:主动天线总增益常见 26~30 dB,辐射增益 2~5 dBi。

高精度RTK基准站:重视相位中心稳定与群时延一致性,主动增益可在35~45 dB,但会严格控制前端线缆+分配网络,滤波器级数更多。

超长馈线、分配多路:可能需要40 dB以上总增益,但要分段放大和加隔离,避免单点大增益引发不稳定。

注意,这些数值是经验范围,不是绝对标准。真正选型要看:馈线长度、接收机灵敏度、环境干扰强度、是否多频、是否需要相位匹配等。

7. 调试与验证比参数表更真实

实测C/N₀曲线:看不同仰角、不同频段(L1/L2/L5……)的C/N₀分布,是否均衡。

多径抑制测试:在有限反射环境下测量伪距误差、RTK固定率。

压缩点/互调测试:确认高增益状态下对蜂窝、广播等强信号不失控。

温度循环:高增益有源前端在高温下是否飘移、NF劣化。

相位中心偏移(PCO)和变化(PCV):对授时、测量级应用尤其关键。

8. 选型原则

“够用就好”。先算链路、再看环境、最后才调增益。别被宣传页的“大数字”带节奏。

GNSS天线并不是“增益越高越香”。把“增益”拆开、放进整体链路预算里,再结合干扰环境、结构空间、功耗与热设计、相位中心稳定性等因素,才能挑到真正合适的方案。用一句更直白的话:把C/N₀和整机稳定性拉满的,才是好天线;单纯把增益拉满的,不一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