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7-25
有源GNSS天线和无源天线怎么选?先把一句话结论放前面:线缆长、干扰重、接收机前端灵敏度一般——优先有源;线缆短、空间小、功耗严苛、前端本身就有低噪声放大——无源更合适。接下来把这句拆开讲清楚。
1. 先弄清“有源/无源”真正差别
无源天线:只有辐射单元(陶瓷贴片、螺旋、螺纹等)+匹配网络,不提供放大。信号直接进电缆。
有源天线:在无源单元后面叠加LNA(低噪声放大器)和滤波器,多数通过同轴馈线供电(Bias-T)。放大用来抵消线缆与后级损耗,并改善噪声系数。
2. 链路预算是第一判断依据
GNSS信号本来就弱(-130 dBm量级)。你要计算:
线缆与连接器损耗:RG174约0.5 dB/m(L1频段),长10 m就是5 dB,再加几只连接器轻松到6~7 dB。
接收机输入噪声系数:前端是否自带LNA,NF多大?
目标C/N₀:在最差仰角/遮挡环境下,仍需≥35~40 dB-Hz(视要求)。
当“天线→接收机”这条链路注定要丢很多dB时,有源天线用放大来补;反之,用无源省事省电。
3. 干扰环境越脏,有源要求越高(不一定越好)
有源天线把信号放大的同时也放大干扰;如果LNA前没有足够陡峭的前置滤波,强蜂窝/广播信号会把LNA推向压缩。
无源天线“干净”一些,但也缺少对线缆损耗的补偿。
所以在干扰强的地方,要么选带前置SAW/BAW滤波的高品质有源天线,要么把LNA放在接收机板端并做充分滤波。
4. 供电、功耗与可靠性
有源天线需要供电(多为3~5 V,几十毫安)。偏置电路必须稳定、过压保护、浪涌保护都要做。
无源天线零功耗,无需偏置,整机功耗预算紧张时优先考虑。
有源天线内部元件多,温漂、老化、自激、静电损伤等隐患更多;无源天线结构简单、可靠性高。
5. 机械与安装:线缆长度、位置决定成败
线缆很短(<20~30 cm)且主板就在天线旁边:无源贴片/螺旋常见,省空间。
天线必须放在室外、接收机在车内/机柜内,线缆>2~3 m:基本锁定有源天线。
空间局促(手持、穿戴、轻量无人机),无源贴片常见,但要在板端加LNA。
车载、舰船、基站等长线缆+恶劣环境,几乎清一色有源方案(外置“蘑菇头”)。
6. 精度与稳定性要求
高精度RTK/授时:看重相位中心稳定、群时延一致性。有源或无源都能做,但通常选高品质有源天线(多级滤波+低NF LNA),再配合低损耗电缆或分布式放大。
普通导航/定位:要求没那么严,成本敏感时无源也可满足。
多频接收(L1/L2/L5/B1/B2/B3):一旦是多频,线缆损耗更关键,有源更常见,但要确认每个频段的增益和滤波都合理。
7. EMC与ESD防护角度
有源天线要考虑雷击浪涌、静电、共模干扰,在天线端加TVS管、气体放电管,接地和屏蔽要扎实。
无源天线没有供电线,更容易做全金属屏蔽外壳,ESD路径短,结构更简单。
如果系统对电磁兼容要求极高,需评估两种方案的屏蔽与接地策略,而不只是看“有没有放大器”。
8. 成本、采购与维护
无源天线单价低、装配简单,FPC/陶瓷贴片成本都可控。
有源天线单价高、测试流程复杂(要测供电、增益、噪声),但后期维护可替换模块化天线,不必修整机。
批量一致性:有源天线内部电路差异导致增益偏差,需供应商提供批次报告;无源天线主要看陶瓷介质和金属层差异。
9. 典型场景快速判断
车载外置天线(车顶)→主机在仪表台内:线缆长,外界干扰多 → 有源。
手持定位终端/穿戴设备:空间小、线缆短 → 无源 + 板端LNA。
基准站/授时机柜:天线在楼顶,馈线几十米甚至分配给多接收机 → 有源,多级放大,甚至塔顶放大。
室内近距离测试平台:短线、可控环境 → 无源即可。
工业设备一体化模块:内部空间有限,若主板自带低噪声前端,选无源;若没有,就选小型有源贴片天线。
10. 选择流程(思路清单)
测线缆损耗:>3 dB?倾向有源。
看接收机前端:是否自带LNA/滤波?性能如何?
评估干扰与环境:强干扰→高品质有源或无源+板端滤波;雷暴多→注意防雷。
功耗与供电条件:能否提供稳定偏置?功耗是否可接受?
精度/一致性要求:高精度→看PCO/PCV、群时延;有源/无源都能做,但要评估指标。
成本与体积:量产成本压到极致→无源更容易;模块化维护→有源更灵活。
测试验证:无论选哪种,都要做S11、C/N₀、TRP/TIS、相位中心、温漂、干扰压缩点等测试。
别被“有源=好、无源=差”或“越简单越好”这种二分法绑住。真正的选择逻辑是:链路损耗+干扰环境+系统前端能力+功耗/成本约束。把这几个变量量化,再决定用哪一类天线。最终指标看的不是宣传页的“增益xx dB”,而是整机在目标环境下的C/N₀、定位稳定性和长期可靠性。能把这些数字稳住的,就是合适的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