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7-26
当机身只有巴掌大、主板上还能被摄像头、电池、蜂窝与Wi‑Fi天线层层“挤占”时,GNSS天线到底该选哪种形态?是把天线做到“越小越好”,还是在有限空间里争取“最划算的性能”?
1. 先明确“性能”到底指什么
在尺寸被卡死之前,先把目标量化,后续每一毫米的取舍才有依据:
可见星与C/N₀:开阔环境下,L1单频常见45–50 dB‑Hz属于“舒适区”;小型化后往往下降2–6 dB。
首次定位时间(TTFF):弱信号下,灵敏度和C/N₀直接决定冷启动与重捕获速度。
定位精度:消费定位看2D/3D CEP/95%;若要RTK/PPP级别,天线的相位中心稳定性与抗多径就成了“硬门槛”。
工作环境:设备常姿态(天线朝天?横放?竖放?)、塑料/金属外壳、附近辐射源与人体握持方式。
频段与星座:L1/E1单频最省空间;若要L5/E5或L2,体积与滤波都会变“臃肿”。
一句话:在小体积里优先保证稳定可用的C/N₀与抗多径,其他指标围绕它做妥协。
2. 小型化绕不开的物理“铁律”
极化:理想GNSS是右旋圆极化(RHCP)。很多迷你天线(如芯片走线)是线极化,理论上就先丢3 dB的极化匹配增益。
地参考面(Ground Plane):它就是“半个天线”。主板或金属件越大越完整,增益与一致性越好;过小或被挖空,辐射图就畸变。
带宽与尺寸:天线越小,Q值越高、带宽越窄,对壳体与手握失谐更敏感;多频耦合更难。
材料与表面损耗:臭名昭著的“被金属/电池贴脸”,对效率与指向性影响远大于匹配网络所能补救的幅度。
3. 常见小型天线形态与适用场景
(1)陶瓷贴片(Patch)
优点:天然RHCP,相位中心稳定,抗多径最好;对RTK/高精度更友好。
要点:L1常见25×25×4 mm表现最稳,地参考面≥40×40 mm更佳;18×18 mm还能用,但C/N₀常低3–5 dB;更小(例如12×12 mm)多用于“能用就行”的入门场景。
形态:被动或主动贴片(内置LNA+SAW)。主动可抵消长馈线与小天线效率损失。
(2)微型螺旋(Helix)
优点:体积小、可以做RHCP,对姿态敏感度低于贴片。
要点:高度常见10–15 mm效果较好,若压到6–8 mm,增益与带宽明显下滑。对周边金属和塑壳开窗比较挑剔。
(3)PIFA/IFA/FPC/LDS板载天线
优点:最省体积与BOM,形状灵活、适合贴壳或板边。
要点:多数为线极化,靠主板地面“喂养”;需要明确的禁布区+去铜区与调谐位,C/N₀相较贴片/螺旋通常低2–6 dB。适合大众定位或与A‑GNSS/惯导融合的产品。
(4)外置小天线
当机内空间实在无解时,外置主动贴片(18/25 mm)或小螺旋是“即插即用”的降维方案:空间转移换性能。
4. 选型决策:先定“能不能”,再谈“好不好”
要不要多频(L1+L5/L2)
极小空间:优先L1单频+多星座(GPS/Galileo/BeiDou/GLONASS),把算法和时间窗拉长。
高精度/抗多径必须:尽量留给≥18 mm贴片或螺旋;多频在小体积里既费空间又费滤波。
内置还是外置
若壳体塑料顶盖可朝天:内置18 mm贴片/螺旋可胜任大多数消费场景。
壳体金属、天线被遮挡或被电池“贴脸”:外置主动天线更稳妥。
RHCP还是线极化
面向“到此为止能定位”:选板载线极化,省空间省成本。
面向“弱信号/复杂城市场景/高精度”:优先RHCP(贴片/螺旋)。
5. 布局与结构:一毫米都要算计
优先级最高的位置:尽量靠近外壳顶部中央,与电池/金属支架隔开;天线正上方留“开窗”或低介电材料。
禁布与去铜:板载天线周围远离走线与地过孔,保留≥5–10 mm净空;贴片下方不走高速线。
与其他无线的隔离:距LTE/Wi‑Fi主天线尽量≥30–50 mm,必要时在GNSS前级加陷波/带通滤波防“被邻居淹没”。
地参考面拉满:允许的话用金属化顶盖/屏蔽罩与主板通过弹片电气相连,等效放大地面。
壳体影响评估:最终调谐必须带壳、带电池、带显示模组一体化测试;不同胶水/卡扣都会让谐振点漂移。
6. 射频链路:用“干净的前端”换回丢掉的dB
主动天线优先(小体积里尤其):天线端LNA(≥20 dB)+SAW/BAW带通,把噪声在第一时间压下去。
噪声系数(NF)预算:尽力做到≤1 dB;馈线尽量短,每1 dB的前端损失都要后端用约1 dB的SNR去救。
ESD与直流隔离:天线口加ESD管与直流馈电保护,但别把寄生电容做大。
本振相噪与采样抖动:小体积意味着数字噪声近在咫尺,给GNSS模块留独立的干净地与稳压,屏蔽罐不要省。
7. 算法与系统层的“增益”
多星座并行:在弱天线时尤其重要,能把可见星从个位数抬到两位数。
延长积分与A‑GNSS:服务器下发星历与时间,冷启动“少走弯路”。
低仰角筛选与多径抑制:牺牲一部分低仰角星,反而让定位更稳。
传感器融合:IMU/气压计/轮速等约束可把“瞬时丢星”补过沟。
8. 小型化的三种“通用方案”
方案A:板载线极化(LDS/FPC/IFA)+高灵敏接收机
适用:穿戴、轻薄便携。
要点:严格的禁布/去铜、留两级可调匹配;算法侧多星座+A‑GNSS;C/N₀比RHCP低2–5 dB可接受。
方案B:微型螺旋或18 mm贴片 + 主板扩展地
适用:运动相机、掌机、车队标签。
要点:追求RHCP与较好抗多径;对壳体窗位与高度敏感;首选主动前端。
方案C:外置主动小贴片(18/25 mm)
适用:内置怎么摆都差、还要稳定性能的设备。
要点:结构上给出走线与防水方案;EMC最容易收敛;成本与装配复杂度更高。
9. 调谐与量产:把“样机的好运气”变成“批量的确定性”
预留匹配网络:天线馈点至少留π/Τ网络3位,必要时两级;不同批次壳体与主板都能被“兜住”。
VNA与场测结合:S₁₁只告诉你“会不会唱歌”,C/N₀与定位统计才告诉你“唱得好不好”。
OTA一致性:抽检不同装配批次,避免某颗螺丝/某道胶水导致的“批次幽灵”。
握持与遮挡:做单手/双手/靠脸/口袋四种姿态测试,记录C/N₀下降与丢星比例,作为设计结项条件。
小型设备做GNSS,关键不在“把天线做小”,而在“把有效天线做对”。先保住极化与地面,再用主动前端和结构开窗把丢掉的dB挣回来;算法侧把多星座与A‑GNSS用足。做到这几点,即使在寸土寸金的紧凑机身里,也能把“能定位”变成“定位稳、定位准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