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7-29
户外GNSS天线防雷,是保证设备长期安全、避免恶劣天气导致设备损毁和系统中断的关键环节。防雷要覆盖直击雷、感应雷和浪涌三种威胁,必须在选址、结构设计、接地和电路保护几个层面系统实施。以下以实际工程角度详细梳理,给出可操作方案:
一、天线点位与安装结构选型(物理层首防线)
合理选址与结构分层
GNSS天线宜安装在无遮挡、开阔、无遮挡的高处,但不能成为建筑物或平台的“制高点”孤立突出。
若屋顶已设有避雷带(网)、避雷针或防雷架,应优先选避雷装置保护范围内(即不高于其保护线面),避免天线本身“裸顶”暴露。
若必须高于避雷带,应在天线周围加设独立防雷针/环,针高略高于天线50cm以上,间距不小于天线半径1.5–2倍。
加装金属支架与防雷环
天线底座用厚壁金属支架,与建筑主钢结构或避雷带可靠连接。
对于固定站(基准站、授时站等),建议天线下方加设金属地板/扼流圈,一方面改善多路径,另一方面与避雷系统实现电气等电位。
二、接地系统设计(雷电泄流主路径)
专用接地线就近引下
天线支架单独引下专用接地铜线(≥16mm²裸铜线),路线最短、笔直、不打弯。
避免与电源/信号线同槽,防止雷流耦合进系统。
接地线连接到总等电位连接端子排或建筑物主接地网,接地电阻≤4Ω为佳。
等电位连接
天线、馈线外壳、设备机箱等全部做等电位连接,杜绝悬浮或单边接地,消除环流和跨步电压。
信号地和防雷地必须明确分开,只有在主接地点汇合。
三、馈线与电路多级防护(信号层补防线)
同轴馈线加装浪涌保护器
在天线出口处和设备侧入口各安装一级同轴射频浪涌保护器(如N型同轴防雷器),插损≤0.3dB,驻波≤1.2。
浪涌器的地端短距离粗线直接接入防雷接地系统,避免雷流反灌入设备。
信号与电源线分路布线
RF馈线与电源/数据线物理分离、分槽敷设;所有线缆进楼前/入柜前再做线缆二级防雷(如SPD/防雷插座)。
电源输入端也要用电源浪涌保护器,防止间接雷击引发的高压波侵入。
优选低损耗高屏蔽同轴线缆
选用屏蔽性能好、外护套有防紫外与防水层的同轴线(如 LMR-400/600),接口处加防水自粘胶带与冷缩管,防水防锈。
四、结构细节与施工规范
全程防腐防水
所有金属连接点做防腐蚀处理,螺栓处涂防锈膏或包裹热缩管,确保雷击后不因氧化而失效。
接头、浪涌器安装处做IP65级以上防水密封,避免进水引发接触电阻升高。
定期巡检和维护
每年雷雨季前后检查一次接地电阻、螺栓紧固、线缆外观和浪涌器状态。浪涌保护器多数有劣化指示,失效应及时更换。
大雷暴后建议检测天线信号质量(C/N0、卫星数),发现性能大幅下滑要排查天线和前端模块。
五、常见失误与补救建议
天线裸装于避雷带外:易成“引雷杆”,需补加独立避雷针/环。
接地线过长、打弯多、接触不实:泄流能力大幅下降,须就近、直线、粗线专线。
信号线与电源线同槽/缠绕:浪涌易耦合,须物理分开,交叉时垂直通过。
浪涌器未及时更换:一次大雷击可能已损坏防护元件,要定期检测更换。
设备端单点接地:导致环流或“地电位反击”,等电位联结非常重要。
六、特殊应用建议
基准站/重要授时站:建议双路冗余防雷路径,馈线与接地全线监控,浪涌保护器配备告警输出。
山顶/孤立平台:增加“避雷针+引下+等电位地网”完整体系,不要只靠天线座一点接地。
高频雷暴区:可加装“等离子防雷器”或提前放电针进一步提升保护能力。
七、简明工程流程一览
选点(避雷保护区内/独立针环)
金属支架+地板,与避雷带/主钢结构可靠电气连接
就近专用接地,粗铜线,短直不打弯
馈线两端加装射频浪涌保护器,分别接入地
所有线缆进楼/入柜处加SPD/二级防雷
结构/接头防水防腐,定期巡检与维护
建立接地、浪涌更换、信号异常的巡检与应急记录制度:
户外GNSS天线防雷,核心是“避雷结构+快速可靠接地+浪涌分层防护+规范施工与维护”。只有做到从点位、接地、馈线到系统各环节闭环,才能真正防止直击雷、感应雷和浪涌损害。遇到复杂现场,可根据具体环境进一步细化点位布局和防护细节,确保系统安全无忧。